我在战国:昏庸就变强

第二百五十二章 不可征秦

一般来说,季家的人都是有义务给祖祠捐赠一些钱粮的,但也并不是说,季家所有的人都应该把败政大权交到族里的。

只是因为这里面供奉的是季家祖先而已。

然而祖祠的作用也不能小看。

除了祭祀之用,还可以对一些特别困难的族人施以补助的。

比如说有些族人无后绝嗣,也要由族里的长辈安排过继。

有生活实在是困难的,也要给些米粮接济。

如果家里没有田地的,也能给安排到族里富贵人家打长工或是耕种。

再包括婚丧嫁娶等等,祖祠作为族中最重要的地方,也是有相当的分量。

这一点也是华夏国流传之久的一大因素,在很多地方,百姓都是依附在家族这个社会单位而过活的。

可以不知春秋,却一定会知道自己由何而来,又去向哪里。

牛家山辞别了常清,一路缓行,前面不久处已经是常宁家的宅子。

那宅子好气魄,重重绵绵,占地无数,甚至护墙也高有近丈。

牛家山不由缓下脚步,不知该不该现在造访常宁。

还在回去洛邑的路上,姬延接连得到李立的密报送来。

一份比一份详细,皆是关于魏国上党郡。

先前第一份中的情报有很多都并不尽然。

比如秦国这一次的用兵规模,并不是二十万。

而整整三十万大军。

前军五万,已经渡过黄河,在秦国的前进支点上野城完成集结,并由王龁领军在攻打魏国的上党。

中军后军二十五万,却还在征召之中,并没有渡过黄河。

只是秦军的一大半装备,早就在上野城集结完毕,包括用来攻城所用的床弩。

这是秦军最新式的床弩,射距竟然达到八百步!

按秦制,一步为两进,也就是左右脚各一步,八百步差不多就是一千米的距离。

用这样的大杀器攻城,直接就可以远程对付城头上对方的弓箭强弩。

就算对手借用了城池高度,双方的射距也能基本上扯平。

这是因为秦军的军械向来最为精良,眼下突然拿出这样的新式强弩也并不是太令人意外。

还有一点要说的是,秦兵与其他诸侯国的征兵制并不相同。

在秦国,民就是兵,兵就是民,可以随意转换。

农时耕种,兵时征战,只要人员一旦集中起来,马上就是战力。

虽然不至于有多精锐,可人多啊!

魏国却是常备兵制加上征召制,看起来和秦国差不多,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包括魏国在内,大多数的征召兵,集中起来后要经过短暂的整训才能形成战力。

这一个时间差就很可怕。

再加上魏国今年连遭了两场大灾,饥民遍地,浮尸千里,哪里去征召民兵?

姬延心头沉重。

灭国之战!

秦王的时机选择,真是好到了极点。

虽然有些不道德,但战国无义战,只认地盘和实力。

临入洛邑之时,姬延还在收到李立的密报。

上党郡已经被连破两城!

秦军总人数达到八万!

魏王震惊,已调动大军驰援,正是驻守在邺城的乐羊。

魏国更欲征发全国之兵,与秦王决死一战。

驻守在上党的庞涓部,已经由郡治出军四万,想去挡住王龁的兵锋,保住上党。

与此同时,魏王的使者正纵马

天下,四下请兵。

姬延估计,至少赵国是已经得到完整的消息,毕竟现在赵国与周朝是距离最近的。

昆吾宫内,万古流带着文武百官已经就位。

大朝,必是有重大事件。

事实也是如此。

现在朝中官员,皆是知晓了秦王入侵魏国一事,正在四下议论。

和姬延想像中的一样,朝中官员分作了两派,一时高下难分。

但让他想不到的是,主战派却是以礼部为主,旁观派却是以兵部和户部为主。

姬延甚至没有回去乾坤宫更换朝服,就直接去了昆吾宫。

这让吴典有些惊讶,更是不得不提醒,“大王,周室大朝,当行大礼仪。”

大朝和普通的朝会不一样。

普通的朝会,姬延只用着一般的天子服。

大朝,是可比祭祀礼仪的大事,一举一动,都得让天下百姓挑不出半点的毛病。

在大朝上,礼仪甚至比事件本身更为重要。

焚香沐浴现在是赶不及了,可至少也得更换上大朝的特制天子服吧!

只是姬延无视了吴典的提示。

这件事在他的心里,太过重要太过重要。

这或许就意味着战国大陆,将是谁主浮沉。

由上党而长平,这段历史在姬延的内心里,实在是太过于深刻。

王车才进入昆吾宫的侧面范围,呜的一声,声乐奏起,以正天下。

姬延却是没有按着乐点踏上台阶。

身后的吴典,脑袋都要埋到地下。

一来是惭愧,二来是怕丢了头颅。

大朝,乐起,天子应按乐点来踏上台阶,这才是礼制。

天子失礼,吴典的责任是逃不掉的。

谁让他是照顾天子的内监第一人?

“天子驾到!”

昆吾宫外,虎扑营待卫一声低沉吼叫。

吼!

整个昆吾宫都似乎轻轻一震,殿前九大帝王之鼎更是发出回声,惊动远处无数栖鸟。

姬延已经一脚踏入殿中。

“臣等,拜见天子!”

万古流领着文武百官一起伏下。

姬延脚下匆匆,上了王位。

“诸位爱卿,不知如何教孤行事?”

这是姬延跳过了前面的虚礼,直接进入到正题。

却见兵部尚书齐思远当先越众而出,“臣有进言。”

行了一礼,方道:“今我朝于岁间,扩疆千里,收民百万,威名威慑天下,此大周之福也!”

这头一句,当然是得说大王的好话。

却也是给后面的铺垫。

“只是我朝兵锋已疲,斗志难复,只怕难以与秦国三十万虎狼之师对战!此其一。”

“其二,我朝收民百万,四海归心者众。然,民民安抚,须与时日,所收疆土,更须时日恩威并济。”

“其三,今岁连遭两大天灾,一曰春汛,一曰蝗灾。虽然幸赖天子仁德,得天之助,周朝度过难关。然,民力尽乏,已至穷时。大周朝已是无粮可用的地步。”

“其四,我朝虽也与楚、鲁、齐、燕、赵、魏等国交好,然则并无实际保证。伐秦,必是尽我朝举国之力,不然未得竟功。然我朝若是以举国之兵伐之,不但与秦国结下死仇,更恐有诸侯背后施刀!”

“其五,我朝与秦、魏两国,关系皆是了了而已,我朝不必参与其中,只旁观安坐,方才得其最后大利。”

万思远道完,满朝一阵哗然。

关闭